当前位置:微财经-财经媒体新门户 > 女人 > 甜食带来快乐?其实是抑郁风险正文
甜食带来快乐?其实是抑郁风险
甜食带来快乐?其实是抑郁风险
2020年11月17日09:13 来源:人民政协报
不开心了,来一份巧克力派、马卡龙或是直接豪饮一罐“快乐肥宅水(可乐的昵称)”。很多人都深信不疑:虽然甜味有增肥风险,但却能给人带来快乐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甜味给人带来短暂的愉快之后,很快会让人重新归于沮丧和抑郁的状态。长此以往,甚至可能更加严重。
对相关观察性研究所做的汇总分析发现,甜饮料消费量增加可能会促进抑郁风险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乐等高糖饮料一口都不能喝。数据分析表明每天喝2小杯以上才有显著效果,每天喝3罐可乐饮料可以增加25%的抑郁风险。按糖的摄入量来分析,15g以下的糖摄入量和抑郁风险没有关联,但在15g~100g之间,随着摄入量的增加,抑郁相对风险上升。这个结果提示我们,如果只喝一杯酸奶是不用担心的,因为按12%的碳水含量来算,100g酸奶中只有7.5g的添加糖,200g中是15g添加糖。
日本研究者在一项对近千人的3年定群追踪研究中发现,每天喝甜饮料多的人,的确抑郁风险会增加。消除了年龄、性别、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发现,那些每天4杯以上甜饮料的人和一周不喝1杯的人相比,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增加了90%。在消除社会经济地位和基线抑郁评分等因素的影响之后,喝(甜味)饮料最多的和最少的一组相比,仍然有68%的增加。如果不是比较“出现抑郁症状”,而是比较“抑郁量表得分超过19”,那么差异更为巨大,喝饮料最多的和最少的一组相比,风险增加162%之多。
有人可能疑惑:喝甜饮料、吃甜食,确实会让我感觉很快乐啊,是不是因果关系搞反了?没准是那些抑郁的人更想吃甜食喝甜饮料,而不是喝甜饮料吃甜食让人变得抑郁?
首先,日本学者开始这项研究时,就对近千名受访者做了抑郁症状调查,经调查他们均不属于严重抑郁人群。在3年时间中,也完全顺其自然,让受访者按以往模式来吃喝,只是定时调查受访者的情况,然后分析数据。如此观察记录3年后,再对受访者的抑郁症状和抑郁问卷评分进行调查。结果就是,喝甜饮料最多的人,抑郁评分上升也最多。
其次,一种食物的当时效果和长期效果未必一样。吃甜食,喝甜饮料,对于嗜甜的人来说,当下确实会感觉愉悦,因为甜食摄入增加了血清素和多巴胺,能暂时性地使人心情变好。但是,研究揭示的是吃甜食喝甜饮料的长期效果。一种食物当时令你快乐,未必能帮你预防抑郁。甜食可以看作是一种暂时的麻醉,长期看,它会降低人体对压力的应对能力,降低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,从而不利于预防抑郁。
为什么喝甜饮料会促进抑郁?研究者认为,一方面,动物实验表明大量添加糖会使动物焦虑和抑郁行为增加,皮质醇水平上升,特别是发育期的动物摄入大量糖之后影响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的成熟,使压力调控系统发生紊乱,从而增加抑郁风险。另一方面,甜饮料促进肥胖,而肥胖本身就使身体的压力调节能力下降。肥胖和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多项研究所证实。
另外,甜饮料能够引起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,而这类代谢紊乱会造成低度但持续的炎症反应,一些炎症因子的释放本身就会增加抑郁风险。还有动物实验发现,长期饲喂大量添加糖的饲料会降低树突状细胞的血清素1A受体,这个受体减少之后,下丘脑中血清素合成和释放的反馈控制就会发生紊乱,对压力的应对能力下降。这个机制对于预防抑郁十分重要。
还有一个原因就是,甜饮料会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,而维生素B1、B6、烟酸缺乏时都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递质平衡,增加抑郁风险。因此,还是应该营养平衡的膳食,才能远离抑郁。
(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副教授 范志红)
(责编:许晓华、李轶群)
人民健康APP
[/url]
推荐阅读
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发布 明确8项医疗服务质量标准 为适应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,加强机构内部管理,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,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民政部、国家中医药局制定出台了《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。要求各类医养结合机构应当参照《指南》要求,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,根据机构资质和服务能力,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并进行科学、规范管理,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,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。【详细】
流感季来啦,提高免疫力,这些干货请收下! 一场秋雨一场凉,入秋后气温开始降低,一不注意就容易感冒。秋季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,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免疫力的话题。生病就是免疫力低吗?为啥有的人免疫力扛不住流感病毒?如何做才能提高免疫力?【详细】
相关新闻
新研究称可通过基因评分获知肥胖风险
警惕含糖饮料!儿童摄入量十年翻一倍
英狗狗每日要喝可乐 掉12颗牙仍偏爱甜食
孩子爱吃甜食?过剩糖分有危害!
精彩图集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