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微财经-财经媒体新门户 > 房产 > 【行走自贸区】湖北自贸试验区:积极打造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 迎多项新突破正文

【行走自贸区】湖北自贸试验区:积极打造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 迎多项新突破

2020-09-03 15:44

人民网北京9月2日电(王紫)8月31日,“行走自贸区”湖北自贸试验区云座谈在线上成功举行。武汉东湖高新区自贸综合协调局局长李宏,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蔡璐,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、自贸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孔令波出席“云座谈”,共同探讨了湖北自贸试验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,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。

按照《中国(湖北)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》,自贸区包括武汉、襄阳、宜昌3个片区。到今年4月,已挂牌成立三周年的湖北自贸区一直围绕主导产业,积极打造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,迎来了多项新突破。

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

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

李宏表示,湖北武汉自贸片区出台多项举措,有力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
他介绍:“今年1-7月,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2851户,其中新登记企业9215户,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止跌回正。同时,东湖高新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、服务业增加值、工业投资、进出口、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6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排名武汉市第一,疫后经济重振步入‘快车道’。”

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。武汉自贸片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,出台《项目建设全流程提速十条》,探索“拿地即开工”审批模式,大幅提升项目审批效率。例如迈瑞医疗武汉基地研究院项目从拿地到开工,只用了不到20个工作日,帮企业抢回近4个月工期。

进一步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。据了解,武汉片区建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,落实“证照分离”改革全覆盖试点,破解“准入不准营”难题,营造稳定公平透明、可预期的市场准入环境。并且通过实行企业住所(经营场所)信息申报登记制,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。

优化外贸外资企业投资经营环境。李宏表示,武汉片区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,推动韩国赛尔群生物药项目、霍尼韦尔新兴市场中国总部项目、企鹅杏仁集团华中投资中心项目等落户片区;通过创新税收担保模式,推动全省首家“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担保”落地,预计可为华星光电节省开立保函成本2600万元。

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。武汉自贸片区打造“15分钟政务服务圈”,企业开办只需1个工作日,简易注销公告期为20天;专设“我要开店”一事联办窗口,针对疫后群众开店需求,并为支持群众创新创业,打造开餐馆、培训学校、书店等9大套餐。

大力推广远程政务服务。武汉片区创新推出“股权转让登记远程确认服务”改革,有效解决企业股权转让业务耗时、费力、成本高等问题,疫情期间业务受理量5488件,认证次数24559次。今年7月,该项改革获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内复制推广。

加快集聚“双创”人才资源。集聚高端人才要素资源,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通过多种“云招聘”方式,已累积为企业招引近8000名人才。

优化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式。武汉片区在全省率先落地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,帮助区内科技企业签约登记3500万人民币外债融资额度,成功搭建企业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的通道;设立湖北省首只10亿元“战疫”基金,并设立2亿元应急转贷引导基金,为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股权、债权融资服务;依托建设银行专项政策开展全省首家试点;加大企业上市辅导工作力度。

构建国际物流通道体系

初步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

蔡璐表示,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宜昌区位优势不断放大。万吨级船舶上接重庆、下联汉沪,焦柳铁路纵贯南北,宜昌高铁直通北、上、广、深等地,高速路网四通八达,三峡机场开通30多条国内航线并将成为全省第二家获批开放的国际机场。“2017年4月,宜昌自贸片区挂牌后,我们还开通了北向的‘宜汉欧’,西向的‘宜新欧’,南向的‘宜昌-钦州-马来西亚’国际铁路货运通道,构建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。”他说。

蔡璐表示,宜昌片区自挂牌以来,新增企业8000余家,以全市0.13%的国土面积吸引了全市近21%的新增企业。目前,片区聚集了人福药业、安琪生物等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,主导产业中形成了5个全球第一、4个亚洲第一、3个全国第一的行业细分领域冠军企业和一批国内领先企业。今年以来,宜昌综合保税区、宜昌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先后获批,为宜昌自贸片区进一步深化开放,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。

蔡璐还提出,宜昌综保区年内即可封关运营,目前已经进驻项目22个,涵盖保税加工、保税贸易、保税研发以及跨境电商等各领域,在谈和跟踪项目45个,实现了入驻一批、储备一批、在谈一批的良好态势。

“宜昌综保区投入运营后,将实现平台功能‘1+1>2’的效应。国家级高新区、自贸区、综保区‘三区’通过空间、政策、优势的叠加,实现相互促进、融合发展;宜昌综保区将充分发挥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、翻坝运输体系等优势,与上游的秭归港、下游的云池港和白洋港等形成“区港联动”机制,实现高效协同发展。

此外,宜昌跨境电商产业园已正式开园运营,并克服疫情不利影响,仅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就引进了50多家企业,并初步建立了涵盖直播、金融、物流等电商产业发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。

随着自贸区改革建设的不断推进,在商务部、海关总署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,今年以来宜昌综合保税区、宜昌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先后获批,为进一步深化开放,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。

当前,宜昌片区正按照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,持续深化自贸区改革试验,努力打造三峡地区有序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集聚区、区域性开放合作新高地。

持续深化“先行先试”改革

构建“平台-货代-企业”生态体系

孔令波表示,湖北襄阳片区从挂牌至今,围绕“为国家试制度、为地方谋发展”两大主线,持续深化“先行先试”改革,推动片区在改革、建设及发展方面不断深入。“截至2020年6月,襄阳片区内市场主体7150户,比挂牌前增长348.8%。片区共引进项目128个,总投资731亿元,其中外资项目9个,总投资11.98亿元。”他说。

据悉,襄阳自贸片区高度重视对外经贸合作和对外通道建设工作。目前已开通襄阳—上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、襄阳—深圳盐田港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、襄阳—上海公铁联运货运专列、襄汉欧、襄渝欧、襄阳—宁波港等9条货运班列。在常态化运行以来,襄欧班列累计发运5128标准箱,货值3.4亿美元。

孔令波表示,襄阳片区通过构建“平台-货代-企业”三级生态体系,推进量价互保机制,逐步降低短驳、场站、铁路、远洋运输及用箱成本。襄西欧班线每集装箱仅9650元,实现了全国中欧班列最低价格发运。世界知名船务公司马士基将襄阳纳入全球第347号港口目录,襄阳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无水港”,可在本地签发进出口全程提单。

同时,襄阳自贸片区积极落实海关通关一体化、“提前申报”“自报自缴”等通关模式改革,通关无纸化比例、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应用率均达到100%,进口整体通关时间较挂牌前压缩41.53%,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75.95%。襄阳片区复制实施“先入区后报关”“分送集报、汇总征税”等先进地区经验,原创实施“保税物流中心与港口出口联动”机制,优化原有报关、运输、仓储模式,吸引企业在保税物流中心开展业务。

三年来,襄阳保税物流中心累计办理进出口报关单7192票,进出口监管货值折合人民币61.37亿元。“其中2019年进出口监管货值首次突破30亿元,而挂牌前大致每年的进出口监管货值是2亿元。”孔令波说。

此外,襄阳片区积极进行科技交往,英诺迪克北欧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北欧知名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,去年10月和今年6月先后在襄阳片区举办2次北欧创新科技路演活动。未来襄阳片区将依托英诺迪克等一系列科技服务转化平台,引导更多企业走进欧洲,更多欧洲企业进入襄阳。

(责编:王紫、连品洁)

今日推荐
最美的津城 喜庆党的百年华诞
最美的津城 喜庆党的百年华诞

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海河两岸...[详细]

独家专栏
热门排行